運河:漂流的戲臺
新聞分類: 墨香酒韻 來源: 文化中心顧問 李寬云 發布日期: 2021-11-08
2001年4月26日晚,古貝春公司員工于長利、趙恩國在武城賓館禮堂粉墨登場。
在傳統的戲曲界,向來有“水路即戲路”的說法。盡管當今有些人們對這句話比較陌生,但意思很好理解。在交通落后的古代,水路既便捷成本又低,而且能促進沿岸的農業和商業的發展,用老百姓通俗的說法就是:“水路就是財路?!边\河是專為運輸而開挖的人工河,相比黃河等自然河道,經濟效益更加顯著?!八宄_河,唐宋受益”,而元代開通京杭大運河之后,新河段主要在山東,于是,聊城、濟寧、棗莊等地受益良多,尤其是位于隋朝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臨清,明清時期名列中國三十個大城市,有“富庶甲齊郡,繁華壓兩京”的美譽。水路的經濟發展了,文化自然就活躍了,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戲曲。舉個最常見的例子:衛運河兩岸一直比較富裕,多年來,每逢節日慶典,經常鳴鑼開戲;當地人遇到紅白喜事,家庭條件好的就會請“戲班子”,有的還唱連臺戲,也有請倆戲班子的,讓他們較著勁地唱。過去娛樂活動少,方圓幾十里的人們徒步也會前來看熱鬧。紅白喜事的戲班子,大多是演員和鼓樂手圍著一張桌子清唱,桌上擺著煙茶酒肴。演唱進行到高潮時,主家往往會加盒煙、添個菜肴、賞瓶好酒,演員就會唱得更起勁兒,或者加個節目,觀眾也會鼓掌喝彩。此情此景,也就使得戲曲的傳播更加廣遠。先人說“水路即戲路”,大概也是緣于這樣的巧合:京杭大運河開通之際,正是中國的戲曲興起之時。
昆曲,是元末明初流行于蘇州的昆山一帶的戲劇腔調,對后來的戲曲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,所以被稱為“百戲之祖”。蘇州原本就是隋朝大運河的沿河城市,京杭大運河開通后,蘇州北上的水路縮短了九百多公里,貨物可以直達京畿,尤其是作為全國重要的鹽區,獲利豐厚。富庶人口聚集的蘇州,鋪行林立,茶肆、酒樓生意興隆,文人雅士也匯聚其間,人們普遍追求“俳優伎樂,恒歌酣舞”的生活。在這種背景下,昆曲誕生了。起初它只是一種民間清曲小唱,唱詞粗俗、腔調平直,后經過文人的精心加工,變成了唱詞清雅、腔調柔婉的戲曲,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的喜愛。于是,昆曲由一門局限于吳中一隅的聲腔,迅速擴展到大江南北,萬歷末年流入北京,最終成為居諸腔之冠的劇種。
自元朝定都北京后,城市所用物資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來,由此,德州成為了冀、魯、豫、蘇、皖、浙、湘、鄂、贛通往北京的漕運通道,獲得了“九達天衢”的美譽;臨清則成為了貢磚供應基地,國都的內宮、城墻、皇陵用磚,均由臨清燒制,然后通過運河送往北京。因此之故,北京又被稱為“漂來的城市”。當然,漂來的遠不止這些。明清時期,南方戲曲沿運河向京都傳播成為一種趨勢。產生在運河附近的聲腔或劇種,會順勢沿運河走向北京;非運河附近的聲腔或劇種,也會先向運河附近靠攏,然后再進入北京。被稱為“國劇”的京劇,就是這樣誕生的。清代乾隆年間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、四喜、春臺、和春四大徽班進京后,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,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皮為主要腔調,接受其它劇種和民間曲調,通過逐漸融合、演變、發展,最終形成京劇。
京劇作為“國劇”,著名演員很多,如:“京劇鼻祖”程長庚、“伶界大王”譚鑫培、“武生宗師”楊小樓、“通天教主”王瑤卿、“丑行宗師”蕭長華,還有梅蘭芳、程硯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等“四大名旦”和張君秋、毛世來、宋德珠、李世芳等“四小名旦”,以及以余叔巖、馬連良為代表的“前四大須生”和“后四大須生”,等等。在這些燦若群星的京劇名家中,除了譚鑫培和李世芳兩人之外,全部出生于運河沿岸省市,而且譚、李二人也都是十歲就跟隨家人進京定居學藝。由此可以說,以上這些京劇歷史上大師級的人物,無一例外都是在運河流域成長起來的。
另一個能說明運河哺育戲劇的例子是:目前,中國的戲劇有五大劇種,除了京劇之外,還有評劇、豫劇、黃梅戲和越劇。而這些劇種幾乎全部誕生于沿運河省市。在這幾個劇種中,評劇和越劇都屬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才興起的年青劇種,但卻后來居上,很快超越了一些非沿運河省市的古老劇種,其中緣由不言自明。
大運河作為一條“戲路”環繞武城六十多公里,不可避免地要浸潤其中。清朝,武城隸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臨清州。而那時的臨清,不僅在財力和市容上享有“南有蘇杭,北有臨(清)張(秋)”的盛譽,還是戲曲交匯之地,懂戲的多,會唱的多,俗稱“京劇窩子”,身手一般的,根本不敢在此拋頭露面,而想要登陸京城的,則必須在臨清、天津打出名聲。受其影響,武城的戲曲也很活躍,其南部有個呂洼村,該村自清朝中期就傳承一種“柳子戲”,有“九曲十八板七十二調”,生、旦、凈、丑行當齊全,傳統劇目有《佘唐關》《掛龍燈》《破洪州》《三寶殿》等,還有連臺本戲。在武城的老縣城的南屯村,有一個劇種叫“亂彈”。據傳,該劇種誕生于晚清時期,能排演《調寇》《三上轎》《伍子胥過江》《盜繡絨甲》《趙匡胤借人頭》等十幾個劇目。京劇在形成之時,也有“亂彈”之稱,但從劇目來看,此“亂彈”非彼“亂彈”,有著很強的獨立性,值得研究。另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,武城的戲曲事業也未中斷過。1942年,在日寇殘酷的“四?二九大掃蕩”中,武城的抗日武裝受到很大損失。但英勇的抗日軍民并沒有被嚇倒,反而在《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》的指導下,認識到了革命文藝的力量。第二年,新誕生的“武城抗日第一完小”成立了“列馬劇團”。由于經費十分困難,上級只給了這個劇團幾丈土布做幕布,大家都很為難,這樣的條件怎么排演節目?校長得意地說:“借呀!咱這個地方多少年就沒斷過唱戲的。借他們的道具宣傳抗日,他們樂意!”于是,大家能借的就借,借不著的就自己動手做。劇團不分老師和學生,各取所長,能登臺的就登臺,能伴奏的就伴奏。就在這種簡陋的條件下,他們排演了《白毛女》《兄妹開荒》《流亡三部曲》等,自編了《參軍光榮》《解放德州》等劇目。由于節目貼近生活,符合民意,每當開場鑼鼓一響,百姓就會聞聲而至。有一次演出《血淚仇》,突然下起雨來。校長怕觀眾們淋壞了,便對大家說:演出暫停,明晚再演。觀眾們卻齊聲高喊:“別停別停!下雨不怕?!币恢钡鹊窖萃瓴派?。演員們很受感動,由此更加感悟到了戲劇的精神力量。
武城擁有的戲曲氛圍,也引來一些京劇名家來此獻藝。新中國成立前后,京劇名家譚富英、張君秋、葉盛蘭、李少春、袁世海等人都曾在縣城的河西禮堂登臺演出。
新中國成立初期,武城縣就有傳承下來的劇團存在,既唱京劇,也唱評劇等地方戲。后來,“武城縣評劇團”成立,是山東省唯一的專業評劇團,后來又成為了全國范圍內保留時間最長的縣級評劇團之一。武城縣評劇團還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改為“武城縣京劇團”,雖然只存在了三年多的時間,但招生嚴格、建制健全、陣容強大、技藝精湛,能排演《沙家浜》、《杜鵑山》和《龍江頌》三部現代京劇全劇,為現代京劇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。
在武城提到運河和戲曲,就不能不提到古貝春。酒廠和戲曲沒有必然的聯系,但酒廠依托大運河而誕生。所以,當酒廠創立了古貝春的品牌之后,就走上了回報社會、弘揚運河文化之路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本世紀舉辦十九屆運河古貝春酒文化節,先后邀請了京劇名家楊春霞、方榮翔、李維康、耿其昌、劉長瑜、馮志孝、鄧沐瑋、孟廣祿、呂劇名家李岱江等登臺獻藝,還組織過多場戲曲票友演出。2005年7月1日,“古貝春京劇社”成立,將武城的京劇愛好者悉數招致旗下?!吧鐔T們”有了家和舞臺,熱情高漲,他們到工廠、到學校、到軍營、到外省,多次進行義務演出,每年都要組織多場“消夏晚會”?!肮咆惔壕﹦∩纭痹谪S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,也將弘揚運河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莊嚴使命接力傳承下來。